初见         我是2014年来到国金的,那个场景我记得非常清楚,是一个春游活动,国金ABS业务的负责人钱总给我打电话,说你快来吧,赶紧来,东风都已经齐了就缺你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放下电话的我很是忐忑,因为当时我有一个很稳定的央企工作,刚好那段时间比较空闲,就投了简历打算试一试,这也是我投过的唯一一份简历。经历了几轮面试,对于是否就这样放弃稳定的央企,我心里还是很纠结,感觉就像把一个金碗扔掉,然后给了我一根棍子,说来一起干吧!可就是这样,我一拍脑袋来了国金,直接扛着几包行李从天津到了上海。

        来了之后我才发现客户不成熟,资金也需要自己找,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接打电话,放下电话就出去跑客户、和投资人见面。那时我还是20出头的小鲜肉,为了能让客户信服,我得故意装成熟、扮老。有一次和涛哥一起去见客户,涛哥比我大5岁左右,对方是一位50多岁的CFO,看见我时,称呼我为“大哥”。通过那次经历,我反思自己可能也没必要扮老。

        就这样干了半年,忙忙碌碌而一事无成。每天都觉得很累,尤其是心累,频繁地体会到从有点希望到希望落空的感觉,激情也在慢慢地消耗殆尽。

        快到年底,突然市场传言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制要出台,一个新的万亿市场即将来临。当时觉得,这个市场、这个政策就是为我们准备的,就是为了迷茫中的我们点的一盏明灯,这就是我们的未来。

破局         当时我们天天盼日日等业务政策出台,当业务政策真出来时,感觉就像是圣旨到了。机会就摆在面前,能不能把握,就看我们自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政策是有了,可是这在整个市场都是一个新业务,到底怎么干、从哪里开始、做到什么程度?整个市场没人知道,一问三不知,可能你问别人ABS你知道么,得到答案更多的是,知道啊,不就是汽车防抱死系统嘛。

        没人可以请教,没有样本可以复制,我们就自己做样本!拿着政策,我们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抠,一句话一句话地研究,每个细节、每个关键点,他能怎么做、他应该怎么做,都是靠自己的研究和理解来设计和完善,自己弄明白了,再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。

        白天我们沟通企业、沟通交易所、沟通各方中介,到了晚上,我们搭建结构、研究条款、设计细节。那时是1月份,紫竹大厦晚上没有空调,我们穿着羽绒服打着字,往往一弄就是到凌晨2、3点,回去睡一觉,早上7、8点起来接着干。天太冷了,脚在办公室冻僵了,有时候在被窝里睡一觉起来脚还没热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回想那段时间,仿佛天空总是灰暗低沉的,就像一直憋着一场大雨的感觉。我们沉浸在一个不知答案的埋头苦干中,就像一个人走在一片黑暗中,只有一条路,可是这条路到底通向哪里,能不能走出去,我们不知道,真的不知道。那个时候我脑中经常出现一句诗,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就是我们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,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:干!

        经过反复沟通、重复确认,一遍又一遍地研究政策,一页又一页落实材料,我们终于上报了第一个项目。在部门年度总结的那天下午,是我们的缴款日,开会前的十分钟,资金还没有全部到位,资金齐了,我们这事就成了;资金不齐,可能我们整个业务也就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我和涛哥站在紫竹大厦20楼的窗户前,望着远方淡淡的冬日斜阳,就像两个夕阳将士,站在高岗上望着运粮路线,焦急地等待着粮草,粮草一齐,这城就攻下了。我感觉山风凌冽,呼呼作响吹着我的披风,就像电视剧结尾的画面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好在我们的等待有了好结果,就在年会开到一半的时候,突然收到信息,说资金到了,那天晚上,我们都喝多了。

转型         第一关键城池已破,后面的业务就势如破竹,一路高歌猛进,我们从1单、2单、3单,越来越多,部门人员从最开始的两人,到各个板块都已完善搭建,我也从小席变成了席老师,2015年我们的ABS业务整体排名位列全国第八,2016年全国第四,租赁类全国排名第一,当时行业中只要有人想做ABS就要先找我们。

        业务已经很熟练了,就不得不去想想未来,我们是不是要一直这样走下去,这是长远的吗,这能走长远吗?繁华之下,隐藏着什么?我们在市场中,应该怎么定位?未来之路,应该是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后来领导们做了一个让我当时很不理解的决定——砍租赁类业务,也就是我们排名第一的业务,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来一刀,我们第一了,不好意思,先来一刀。为什么?好好的第一不当。为什么?好好的业务不做。为什么?大把的钱不赚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后想起来,我是真的佩服领导们的决定,正是那时的决策,让我们避免了后面几年的市场风险,躲过了很多坑,让我们能一直走下去。因为当时虽然繁华,但是租赁资产集中度太高了,而租赁行业本来就是一个放杠杆的行业,我们又再不停地给他们加杠杆,一旦市场收缩,势必受到影响。

涅槃重生         但是,自己给自己一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业务方向的调整是带痛的涅槃重生。我们前台的承揽同事,辛苦埋伏、努力铺垫了那么久拉来的客户,一句话,就不能做了。客户的落地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,可能一个客户要跟踪1年2年甚至几年才能落地,可当你要落地结果的时候,有人告诉你,这个不能做了,多年的努力白费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坐在办公室,眼看着一个一个承揽同事高高兴兴昂着头地带着项目来汇报,然后又一个一个垂着头唉声叹气地走。有不甘么?有,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去汇报,调整结构、调整需求,再去沟通,可就是不行。有不服么?有,很多不理解的人,甚至和领导争得面红耳赤,涛哥也就是在当时,得了高血压。

        我见过哭的最多的地方第一是机场车站,第二可能就是当时我们的部门里,很多心血白费,无数努力落空,原来拓展方向的资源不能用,回过头来还要面临新的业绩指标、考核压力,算着损失的承销费,心在滴血啊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转型行吗?当时可能行,事后回过头来看,确实不行,当年和我们竞争的对手同行,过了几年就完全消失在了这个市场。同事们从不理解、抗议到失望、绝望,再到慢慢清楚了我们的方向,明白了我们要做的,然后默默承受,自己去突破,自我去转型,走出困境,重新二次出发。

        要想长久地在市场中活下去,其实,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调整业务方向,微调也好、大动也罢,我们一直在努力走在最正确的路上,也一直在努力地想引领这个市场往正确的路上去走。

最后         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?真的没有多大,我们都是平凡人,没那么大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一个人的力量不大么?正是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,当他们眼之所望、心之所向一致,当他们的目标、理想一致,那将会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。

更多故事